据历史资料考证:中国最早的水泥厂是外资企业澳门青洲英坭厂;唐山细绵土厂是中国最早的民族水泥企业。
1886年5月11日,执掌澳门及葡属帝汶两地之总督汤马士(Thomas de Sousa Rosa)颁发牌照予一名香港律师艾云斯(Greasy Ewens)在澳门附近之青洲岛建立中国的第一间水泥制造厂。此厂房位于内港,以便由邻近之广东省购入石料及出口水泥到中国大陆。下图为摄于1920年的澳门青洲英坭厂:
1887年1月3日,在香港的九龙海岸又开办了第二个水泥厂,两间厂同属青洲英坭公司,同取一个翡翠牌商标。下图是当年的包装袋,图中标有"创自1887年"的字样。
1889年,创办唐山细绵厂(当时水泥称细绵土),是中国最早的民族水泥企业,澳门青洲英坭厂曾为唐山细绵土厂做过建厂前的原料试烧。
据中国海关1904年到1947年的进口水泥统计资料显示,香港青洲英坭厂在1904年就向大陆出口水泥1万多吨;在广东士敏土厂能正常生产的1909年,向大陆出口水泥近4.3万吨;在广东西村士敏土厂投产前的1930年,向大陆出口水泥高达8万吨。这样的数字在当时已是一个很大的进口量。此后,香港青洲英坭厂年年向大陆出口水泥,直到统计最后一年的1947年。下图是1900年香港的Hok Un厂。
1930年,青洲英坭厂已经营了四十多年,陈济棠在广东主政,为保护当地水泥市场,防止澳门青洲水泥进入,采用了中断石灰石供应和禁止进口等措施,产销无以为继,于1936年被迫关闭其澳门厂房,香港青洲英坭厂则继续发展。
中日战争期间,青洲英坭厂于1940年关闭,并于1943年重开。
1970年,青洲英坭厂在西湾坚尼地城建立一个水泥包装、储存仓库。神奇的是,一整个水泥库完全隐藏在这栋大楼里,如下图。
美国凯撒(Kaiser)工程咨询公司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开始在香港建设一条日产5000t熟料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厂址位于香港新界踏石角,占地16万rn2。由于工厂运输主要靠水运,配套建设了可容纳6万吨级货轮的主码头、可容纳1万吨级货轮的辅助码头和可容纳6艘1千吨级驳船的驳船码头。工厂于1983年建成投产,厂名叫中国水泥(香港)有限公司,商标取金鹰牌。下图为建厂时图片。
中国水泥(香港)有限公司由于无法解决石灰石资源问题而被迫停产,停产一年多后,于1985年卖给香港中国银行。多年后长江实业(集团)公司再从中国银行手中成功购得中国水泥(香港)公司。
此前,长江实业(集团)公司早已取得香港青洲英坭公司的控股权,购得中国水泥(香港)公司后,便将这两个公司合并组建青洲英坭(集团)公司,成为属下的一个子公司。
青洲英坭(集团)公司关闭了其在九龙的工厂,中国水泥(香港)公司在踏石角的工厂便成为自己的核心生产工厂,全面刷新了落后的生产面貌,一跃而成为现代化的水泥企业。下图为现时踏石角厂全景图。
青洲英坭(集团)公司在1998年兼并了云浮水泥厂,云浮水泥厂被兼并后改名为广东广信青洲水泥有限公司,全套设备购自法国F.C.B公司,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所生产的水泥品质优良。
2013年3月,青洲英坭(集团)有限公司独资兴建的旗舰水泥厂:青洲水泥(云浮)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日产5000吨熟料,配套9兆瓦余热发电系统。厂区位于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循环经济工业园,占地700多亩。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所产水泥畅销珠江三角洲等地。
云浮市祥力水泥有限公司是由香港长江基建集团公司旗下的青洲水泥(云浮)有限公司于2018年4月23日收购云浮市创东化工有限公司属下之水泥粉磨站及三个码头泊位等资产而组建的全资公司,公司位于云浮市市北约23公里的云安区六都镇黄湾村,占地100多亩,面临西江黄金水道,毗邻广梧高速G80,往东直达云浮高铁东站。 公司拥有一座带高效节能辊压机,年生规模100万吨的水泥粉磨站,及占地58亩,海岸线长达270米的三个3000吨级码头泊位,年吞吐量300万吨,可提供普通货物装卸、驳运和仓储服务。
研究中国水泥发展史,自然要从中国最早的水泥厂开始。据历史资料考证:中国最早的水泥厂是外资企业澳门青洲英坭厂;唐山细绵土厂是中国最早的民族水泥企业。
清朝末期,澳门建筑用水泥都来自英国,所以当地人称水泥为英坭(或泥)。按英语译音,在当时,中国将水泥又称之为细绵土。由于水泥是从外国引入的泊来品,因此还称它"洋灰"。
据《香山县志续编》记载:"澳门青洲岛设有英坭厂。这个厂由于英国商人向三巴仔圣若瑟修院,以年租一千二百两银租得土地,鸠工庀材,建成厂房,于清光绪十二年,即一八八六年开始设。"
澳门李鹏诚所著《澳门古今》一书中有"青洲英坭百年史"一节,其中写道"九十多年前,澳门的青洲岛即设有青洲英坭厂。青洲英坭,质量不俗,除用于本销外,还大量外销。全澳第一条马路—伯多禄局长街,筑于1917年,就是工务局采用青洲英坭建成的。其他本地较大的建筑和新辟的马路,也多采用青洲英坭厂的产品"。"青洲英坭厂经营了四十多年,到三十年代因为陈济棠在广东主政,限制英德石出口,原料无以为继,生产大不如前,只好结业迁到香港九龙。时至今日,九龙的青洲英坭厂还在开设,且有股票上市"。青洲英坭厂的遗址,后来易为万国火柴厂。到20世纪60年代,火柴厂也结束了"。
香港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为纪念创建100周年,在1987年3月27日香港《南华早报》广告栏中刊登了题为"澳门青洲"的资料,在该资料中写道:"1886年5月11日执掌澳门及葡属帝汶两地之总督汤马士(Thomas de Sousa Rosa)颁发牌照予一名香港律师艾云斯(Greasy Ewens)在澳门附近之青洲(Ilha Verde or Green Island)建立一间水泥制造厂。此厂房位于内港,以便由邻近之广东省输入石料及输出水泥往中国。当时青洲英坭不但提供就业机会及促进进出口贸易,更承造多项主要公共建设,例如部分内港填海工程。多年来,青洲英坭不断兴盛,但在1930年因广东省当局禁止水泥进口,公司主要收入大减,青洲英坭于1936年被迫关闭其澳门厂房"。在资料中还列出澳门青洲英坭厂摄于1920年的全厂远景图,见书前彩面首图。
1983年新建投产的澳门水泥厂在其宣传资料中的"澳门水泥生产历史悠久"一文中写道:"九十多年前,澳门青洲已有一间著名水泥厂,叫青洲英坭厂。这个厂经营了五十年,颇见规模,所产翡翠牌水泥远销各地。不过,这厂于三十年代结业,全部迁往香港"。
由澳门日报提供的澳门青洲英坭的全景图,见图10。
从上述历史资料可以得出,1886年英国人在澳门附近的青洲岛开办了一个名叫青洲英坭的水泥工厂。这个厂用广东省英德县的石灰石和当地的河泥、山石作原料,生产的水泥,取翡翠牌商标,除供当地建设需要外,还出口到广东省。从图10看到,青洲岛的青洲英坭厂到1920年已具相当大的规模。
1987年3月27日香港《南华早报》广告栏中,在刊登"澳门青洲"为题的资料的同时,刊出"青洲水泥与香港"一文。文中写道:"青洲英坭早年在香港曾名噪一时,其公司创建于1887年1月3日,工厂设置在九龙海岸,当时那里还是一个不出名的地方。青洲英坭的历史,几乎在整个世纪里,与香港的历史是并行不悖的。她们在同一块土地上,幸免了战争的磨难,面监过面临过改善生活的挑战,促进地方经济的兴起和打破贸易限制,以及保护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青洲英坭公司为很多香港建筑工程提供水泥,如第一海军码头、市政工程、启德机场和许多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等等"。
香港青洲英坭有限公司所产水泥的商标是翡翠牌,见图11。在图中可看到标有"创自1887年"的字样。
在广州水泥厂的史料中写道,香港青洲英坭公司采用广东省花县的石灰石作原料,用立窑生产水泥。1907年曾派员帮助广东士敏土厂安装立窑等机器设备,1909年以派窑工和化验师帮助操作立窑,解决生产难题,使工厂正常生产,并大幅度提高产量。
根据这些历史资料可进一步得出:英国人于1886年在澳门的青洲岛开办了第一个水泥厂,1887年在香港的九龙海岸又开办了第二个水泥厂;两厂同属青洲英坭公司,同取一个翡翠牌商标;1936年澳门的青洲英坭厂关闭,香港青洲英坭厂则继续发展。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等,历来是中国的领土,明、清时期归属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管辖。明朝嘉靖年间,葡萄牙人于1535年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澳门半岛停靠船舶和经商贸易的便利,继而于1553年借曝晒水浸物品为名,在澳门半岛长期居留。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趁清政府战败之机,于1851年、1864年相继侵占了澳门半岛南面的凼仔岛和路环岛。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7年,葡萄牙政府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北京条约》,其中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它处无异"。
据澳门史料记载:"中国在青洲岛畔驻防的水师,直至光绪十六年(1889年)由两广总督答允葡人将水师船只移驻前山。此后,葡人便在莲峰庙,筑堤直通青洲,使青洲成为半岛,与澳门相连"。
众所周知,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从中国大陆赶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洗刷了中国近200年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耻辱。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继香港之后回到了祖国怀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直辖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从澳门的历史可以得出,在1886年澳门的青洲英坭厂创建时,澳门实际管理权虽已落入葡人之手,但从法律上讲,澳门仍属中国的领土,而澳门的青洲岛到1889年后才被葡萄牙殖民统治者完全控制。1999年12月,澳门全部回归祖国,又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归属广东省新安县管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国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缔结《北京条约》,割让九龙。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又趁列强瓜分中国之机,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期间,就中方提出的香港回归问题进行了讨论。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題的联合声明。确定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政府对香港实施"港人治港"、"一国两制"的政策,1997年7月1日香港利回归祖国,属中央政府直辖的特别行政区。
对照香港的历史可以看到,香港的青洲英坭厂于1887年创建时,香港岛和九龙的主权,无论是实际控制权或从法律意义上讲,都已落入英国人之手,这与澳门的青洲英坭厂开办时的历史背景尚有所不同。包括九龙和新界在内的整个香港于1977年7月1日又重新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启新洋灰公司史料》一书中记载,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十一月初五,唐山开平矿务局(开滦旷务局前身)督办唐廷枢,在筹建唐山细绵土厂过程中,给李鸿章的一份禀帖中写道:"嗣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冬间,请假回粤,路经澳门,知有余姓友人合资10万元,开办细绵土厂,询其所用物料,采用澳门之泥,英德县之灰石合炼,及细验其灰石,却逊于唐山所产者,而其泥亦不如香山具〔广东省)里河之坦泥,职道因即函托之故陈道树棠,取来香山之坦泥,托交澳门细绵土厂制炼成锭,拉试其力,计以英德之灰石与澳门泥合炼者,能受重300磅;以英德之灰石与香山泥合炼者,却能受重360磅。旋将唐山之灰石寄至澳门厂,与香山之泥合炼成锭,拉试其力,竟有400磅之多。是知唐山之灰石,配合香山之泥,制作细绵土较比澳门厂所做者差胜"。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初十,李鸿章给唐廷枢的奉批:"迅速妥议章程,克期开办",即批准唐廷枢筹办唐山细绵土厂。
这段史料说明,澳门青洲英坭厂曾为唐山细绵土厂做过建厂前的原料试烧,在唐山细绵土厂创办时早已生产水泥。
分析多方历史资料后可以作出判断:英国人办的澳门的青洲英坭厂创办于1886年,当时工厂所在地澳门青洲岛属中国领土,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水泥厂;唐山细绵土厂始创丁1889年,比澳门的青洲英坭厂晚了3年,是中国人开办的第一个水泥厂。也就说,中国最早的水泥厂是外资企业澳门的青洲英坭厂,唐山细绵土厂是中国最早的民族水泥企业。
澳门的青洲英坭厂自建成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日益兴旺,所产水泥除供当地建筑业的需要外,还大量出口,主要销往中国广东省。在海关统计资料中有据可查到的是:1913年开始向中国出口;1921年向中国出口高达1.7万吨;1930年仍出口1.2万吨。广东省政府在澳门青洲英坭厂的影响下,于1905一1906年间开始办水泥厂,也采用立窑。该厂于1909年投产,不过产量很小,远不能满足广东市场之需要。随后在1929年开始建设回转窑厂。工厂于1932年投产,开始大批量生产水泥。1935年的年产量已达12万吨,与进口水泥发生剧烈竞争。广东省政府为保护水泥巾场,防止澳门青洲水泥进人本地,采用了中断石灰石供应和禁止进口等保护措施,迫使澳门青洲英坭厂无法继续生产,于1936年关闭。
在澳门,自青洲英坭厂关团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水泥生产企业,所用水泥全赖进口。20世纪70年代末,澳门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建筑业,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往年。在这种形势下,澳门知名人士赵善略先生于1979年发发起创建澳门水泥厂公司,开始筹建澳门水泥厂。工厂于1981年破土动工,1983年建成投产,年产量为65万吨水泥。
澳冂小泥厂公司总投资为葡币2亿元,资本额葡币1亿元,股东包括澳门著名人士何贤和马万祺等,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是主要股东之一。水泥厂坐落在路环九澳,背山面海,由公路和海运与外界相接,占地123800rn2。新建工厂是一个水泥粉磨厂,不生产熟料,建厂初期从日本进口熟料,后来又从大陆和其他地区购买。工厂由法国F.C.B.公司设计,主要设备购自F.C.B公司,部分设备从德国购置。工厂全景如图12,从图可看到,这是一个现代化水泥粉磨厂。
澳门水泥工业中断47年后,由于澳门水泥厂公司的创建而得以延续。不过,企业名称、工厂位置、股本结构和技术水平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创始人赵善略先生于1985年逝世,其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收购了赵先生的股份,成为澳门水泥厂公司的控股公司。现在,澳门水泥厂公司正在继续撰写着澳门水泥工业古老的历史。
香港青洲英坭厂自1887年创立以后,不断革新技术,逐步扩大生产,所产水泥除供香港市场外还进入大陆市场,特别是在广东市场上,其争力很强。据中国海关1904年到1947年的进口水泥统计资料,香港青洲英坭厂在1904年就向大陆出口水泥1万多吨;在广东士敏土厂能正常生产的1909年,向大陆出口水泥近4.3万吨;在广东西村士敏土厂投产前的1930年,向大陆出口水泥高达8万吨。这样的数字在当时已是一个很大的进口量。此后,香港青洲英坭厂年年向大陆出口,直到统计最后一年的1947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方列强侵略势力被赶出中国大陆。但是,他们不甘心失败,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从而使香港成为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联系的惟一通道,发挥着经济桥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起飞,香港的经济桥梁地位日益显著,使她逐渐步人快速发展轨道。香港水泥的消费量相应地与日俱增,由水泥出囗地区变成水泥进口地区。大部分水泥从大陆、台湾和日本国进口,1965年单从大陆进口水泥就有68万吨,1980年达83万吨。
香港水泥市场引起了外国投资者的兴趣。美国凯撒(Kaiser)工程咨询公司于上个世纪的年代初开始在香港建设一条日产5000t熟料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厂址位于香港新界踏石角,占地16万rn2。由于工厂运输主要靠水运,建设了可容纳6万吨级货轮的主码头、可容纳1万吨级货轮的辅助码头和可容纳6艘1千吨级驳船的驳船码头。工厂于1983年建成投产.厂名叫中国水泥(香港)有限公司,商标取金鹰牌。
香港区域较小,既不出煤又无石灰石资源,在那里办水泥厂本来就是先天不足。在这种条件下凯撒公司在香港办水泥厂理应先解决石灰石矿山资源问题。然而,它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建成工厂后再去找石灰石矿。走遍了中国东南沿海各地,仍无法落实石灰石资源,不是没有资源,就是运输不便。只得从外国进口石灰石,成本很高,造成生产经营十分困难,陷人了不能自拔的困境。工厂停产了一年多,最后不得不在损失4000万美元的情况下,于1985年将中国水泥(香港)有限公司卖给了香港的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收购中国水泥(香港)有限公司后曾想将她转售给国家建材局,与局领导讲行过多次接触,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办成。后来,福建省信托投资公司和香港的长江实业(集团)公司都对此项收购表示兴趣,最终由长江实业(集团)公司从中国锒行手中成功购得中国水泥(香港)公司。
此前,长江实业(集团)公司早已取得香港青洲英坭公司的控股权,购得中国水泥(香港)公司后,便将这两个公司合并组成青洲英坭(集团)公司,成为属下的一个子公司。
青洲英坭(集团)公司关闭了其在九龙的工厂,中国水泥(香港)公司在踏石角的工厂便成为自己的生产核心工厂,这样全面刷新了落后的生产面貌,一跃而成为现代化的水泥企业,如图13所示。
中国水泥(香港)公司归青洲英坭(集团)公司后,先启动水泥粉磨系统,从国外进口熟料,制成水泥后出售。后来,与日本水泥厂商达成协议,以合理价格进口石灰石原料,接着就启动烧成系统,生产熟料,这样停产多年的设备全部开动了起来,美国凯撒公司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厂重新恢复了生产。
中国水泥(香港)公司的工厂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距今已有近20年,其生产方法虽然采用了预分解窑新型干法,但许多技术装备已经落后。在预分解窑上采用四级旋风预热器,出口气体温度较高;生料粉磨系统采用中卸磨而不是现在流行的立式辊磨;水泥粉磨系统采用传统的闭路管磨而不是现已普遍推广的预粉磨系统。这些因素造成生产热耗和电耗都比20世纪末建设的新型干法厂高得多,加上原、燃料都要长途跋涉从外地运来,所以工厂生产成本较高。
青洲英坭(集团)公司十分重视营销和市场工作。在香港各地设立了许多水泥仓库和分销站,此外还在广东省的珠海、深圳、沙田和沙角等沿海各地设立水泥转运站,通过这些设施以稳定客户和控制市场。在香港地区政府和企业的密切配合下,香港水泥市场比较有序。进入香港市场的水泥,其质量必须接受工务局的检验和获得许可;企业间组织起来的销售网络,合作得很紧密,新来的销售商一般不易进入;水泥价格比较稳定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价位上。青洲英坭(集团)公司的水泥销售量占香港水泥需要量的一半,对市场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销售和市场工作做得比较好,中国水泥(香港)公司自重新恢复生产以来,虽然成本较高,但是仍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以致后来还能在香港上市发行股票。
青洲英坭(集团)公司经营中国水泥(香港)公司取得成功后,便向中国大陆扩张,先后在广东省建设了汕头水泥厂,兼并了云浮水泥厂。汕头水泥厂是一个水泥粉磨厂,采用从九龙厂拆下的旧设备而建成,所需熟料在全国采购,有时从国外进口,年产水泥70万t。云浮水泥厂被兼并后改名为广信青洲水泥有限公司,有一条年产60万t熟料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全套设备购自法国F.C.B公司,所产水泥主要在珠江三角洲销售。广信青洲水泥有限公司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且品质优良,市场需要时可建设新的生产线。至此,青洲英坭(集团)公司具有年产186万t熟料和390万t水泥的生产能力,已成为一个大型水泥企业,而且还有一定发展潜力。
在考证中国最早的水泥厂的过程中,同时看到了我国港澳地区水泥业的发展历史,她与中国大陆水泥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廷枢创建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水泥企业唐山细绵土厂时,借鉴了澳门青洲英坭厂的许多经验;中国人创办第二个水泥企业广东士敏土厂时,得到香港青洲英坭厂的帮助。澳、港地区水泥业的诞生对中国民族水泥业的兴起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港、澳地区与大陆的水泥产品互有进出,在水泥市场上既有竞争,又有互补。随着香港的回归,青洲英坭(集团)公司已成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水泥企业。澳门的青洲英坭厂与唐山细绵土厂一起在中国水泥史上写下了重要的开篇。
本网站的相关历史资料为集团公司搜集到的珍贵史料,并引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泥展史》一书第三章部分内容。有些历史资料仍需考证,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转载或引用。